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者: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08-18浏览次数:43

图片

潘家华教授“面向双碳目标的科研趋势分析”学术交流会召开

8月16日下午,由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人才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的“潘家华教授‘面向双碳目标的科研趋势分析’学术交流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副校长郑华均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出席。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鄢波主持会议。

图片
郑华均致辞

副校长郑华均在致辞中指出,学校坚持“立地顶天”的理念、有组织地做有用的科研,形成“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办学特色。浙江工业大学契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创建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致力发展碳中和事业。他指出,如何立足已有优势,将碳中和研究院建设成为有工大特色、服务国家和浙江省“双碳目标”、有区域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是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急需研究和把握的关键问题。

图片
潘家华作学术报告

潘家华教授作了题为《面向双碳目标的科研趋势分析》的学术报告。他全面梳理和回顾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后指出,“双碳”领域的研究急需“正本清源”,应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双碳”目标。潘教授提到,“双碳”目标并不是约束,而是发展的动能,在过去十年间,光伏发电、海上风电、储能等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在成本上相对于传统技术形成了一定优势。他强调,要从公平获取发展权利的角度,推进我国在30年内从“碳达峰”实现“碳中和”,从而实现“变换赛道”的发展方式。潘家华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指导性强,对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的未来发展给予了良好的启示。

图片

张翼飞作汇报

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张翼飞教授从研究院构架、进展与成果和建设展望等三个方面对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成立一周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结合潘家华教授学术报告的指导精神,认真讨论了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工作,对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所取得的建设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同时对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图片

鄢波主持会议

图片

陈声宏出席会议

图片

徐维祥发言

图片

王家德发言

经济学院院长徐维祥教授表示,环境学院、化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学院都可以为“双碳”事业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工大特色,从而大力支持“双碳”事业发展。

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家德教授指出,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符,越来越多的学者反思,发展与环境之间如何才能和谐平衡?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发展“零碳能源”和“零碳治污”的方法。

图片
蓝汉林总结发言

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蓝汉林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将全力支持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进一步促进与潘家华教授等资深专家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相信研究院经过几年的发展一定可以取得可喜的成绩。

图片
与会学者合影

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成立以来先后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科技部国际间合作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在 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Micro Letters、PNA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论著2部;获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先后受邀加盟国家环境监测仪器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联合体、浙江省生态文明智库联盟、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等平台。同时,研究院积极服务浙江省赋能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和四川省水电工程的结对帮扶科技合作等。目前研究院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围绕双碳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在人员互访、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潘家华,1992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小组成员。长期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能源与气候政策、生态文明范式新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支撑专项、国家973计划等项目30余项,独立撰写学术专著8部、合著(第一作者)28部、主编学术专著30余部,在《科学》《自然》《牛津经济政策评论》《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译)著300余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重要学术奖20多项。2007年作为IPCC评估报告撰写团队主笔之一分享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