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立体快速监测和溯源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杭召开

发布者: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发布时间:2024-03-15浏览次数:10

202437-8日,由我院方双喜教授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立体快速监测和溯源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23YFC3705200)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杭州西溪宾馆召开。我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副校长胡军,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处长王磊(线上),出席并致辞。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陶新永、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梁初、项目课题负责人和参与单位代表60余人参加会议。陶新永主持项目启动仪式。

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研究员主持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汇报与专家论证会。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冯银厂教授,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钟流举教授级高工,浙江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陈建孟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龚山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牟玉静研究员,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陈来国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陈良富研究员,清华大学蒋靖坤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站长刘兰忠研究员与会论证。

高翔对参会的专家、领导、合作单位人员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理工文兼顾的综合性的大学,目前已获17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作为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以及今天的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一定会认真组织管理好项目的实施,把这个项目做成代表我们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一个标志性重点项目,凝聚整个团队的力量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胡军从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研项目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强调,学校将全力汇聚各方资源,积极创造科研条件,协助项目组做好相关工作。他希望各位专家畅所欲言,贡献智慧,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为项目实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王磊在讲话中对我校作为牵头单位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项目实施提出了4点要求:一要聚焦关键技术装备管理,攻克关键技术难点和设备研发研制难点。二要强化课题任务之间的衔接和协作,以实现项目目标。三要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便于项目优化管理。四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企业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水平和竞争力。他表示,作为管理部门,他们也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会议重点对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证。方双喜就项目的实施方案,对项目研究内容、考核指标和研究增量、实施路线与具体方案、关键节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汇报和说明。与会专家听取项目和课题汇报后,进行了讨论和评议,充分肯定了项目研究总体目标、项目总体实施技术路线和各课题研究方案,并就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项目咨询专家组希望,项目组要以这次启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实施方案,优化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加强项目参与单位间的协作,有效推进工作进度,争取在关键技术和示范工程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推动我国长寿命大气污染监测、溯源、减排和防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立体快速监测和溯源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联合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武汉理工大学相关优势单位共同承担,方双喜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总经费2699.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799.5万元,实施周期5年。项目面向国家大气污染物多要素立体监测监管的重大需求,针对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研究攻关,集关键设备研发-反演算法开发-应用示范为一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目标长寿命大气污染物高精度立体监测体系以及质控与标校技术体系,开展在清洁背景大气、典型城市环境、典型工业园区和农业区等不同典型环境的应用示范,实现不同环境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的高灵敏、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立体快速监测和溯源,提升我国长寿命大气污染物的高精度监测能力,为研发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奠定良好基础。该项目将助力持续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产业绿色发展,对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高翔致辞

胡军致辞

方双喜汇报项目及课题五实施方案

杭乐汇报课题一

王普才汇报课题二

魏儒义汇报课题三

师耀龙汇报课题四

刘文清发言

冯银厂发言

钟流举发言

陈建孟发言

王自发发言

龚山陵发言

刘毅发言

牟玉静发言

陈来国发言

陈良富发言

蒋靖坤发言

刘兰忠发言

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