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题为“China’s Energy Transition: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Alignment with the Paris Climate Goals”的政策简报发布。该报告由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贺晨旻,以及荷兰环境评估署(PBL)Stephanie Solf 和 Isabela Schmidt Tagomori共同完成。
由于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与温升控制目标之间还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同时中国成为温室气体最大排放国,对温室气体的控制措施和进展,将对于全球是否能够实现气候目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我国的减排政策发展和低碳技术普及等,受到全世界广泛而高度的关注。
本简报通过对于我国关键的零碳/低碳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技术的发展分析,结合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综合评估模型IPAC以及全球模型IMAGE,对于中国未来能源转型路径进行情景比较和分析。
模型对比结果显示,中国当前的气候政策体系下(现有政策情景、NDC情景、长期战略情景),能够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路径,优于全球模型情景下中国区域的排放路径。说明我国的气候政策体系是有效的。
此外,研究还讨论了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等关键减排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认为这些关键技术的发展速度近年来已远超部分相关政策目标的预期,例如光伏发电和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已经基本可以确认提前完成2025年达到12亿千瓦的政策目标。分析认为这些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已不再主要由于政策的支持与推动,更多的是伴随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和运行成本的快速下降,从而产生的经济竞争性。可以说,我国新能源产业已逐步由政策驱动发展转向市场驱动发展。
然而,中国能源转型路径中的挑战也是明显的。首先,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在由于能源安全等因素的考量下,依然保持着高比例的发电装机容量,即使在技术成本已不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新建装机的可能。其次,从长期战略情景结果可以看到,中国还需要更多气候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以实现“双碳”、零排放等气候目标。
本简报是COMMITTED(Climate pOlicy assessment and Mitigation Modeling to Integrate national and global TransiTion pathways for Environmental-friendly Development)项目成果的一部分。COMMITTED项目旨在通过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模型的能力建设、交流最佳做法,实现加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该项目受到欧盟气候行动总司(EU DG CLIMA)的资助。浙江工业大学(ZJUT)和荷兰环境评估署(PBL)均为该项目联合体团队。
依托于浙江省碳减排与碳监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碳中和创新研究院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研究工作,此简报为贺晨旻在荷兰环境评估署PBL作为访问学者期间的工作成果之一。
简报全文内容,请查看项目网站:https://www.elevate-climate.org/resources